第178章 先把岁币连本带利还朕,再议和(2 / 2)
有些不法之徒趁乱结伙为盗,在路上拦截抢劫,有的甚至还诈装成宋军。
在城门关闭前,有数万居民从通天门跑出城去,他们扶老携幼,想要向北逃去,不幸遇到这些歹徒们的袭击,杀掠者几半。
歹徒们在城外放火焚烧房屋,光焰烛天,连夜不止。
城里的人以为那是宋军干的,所以都很恐惧。
面对这样的情况,哪怕是一直想逃出燕京城的耶律延禧,都不敢轻举妄动了。
直到宋军彻底将燕京城给封锁了。
封城之前,耶律延禧君臣收到几个噩耗。
第一个噩耗,宛平城被宋军给攻破了,萧胡睹姑率领全城军民投降。
第二个噩耗,析津城也被宋军给攻破了,柴谊率领城中军民正在巷战。
第三个噩耗,郭成让投降的萧胡睹姑等人把不愿意投降的军民全都砍了,萧胡睹姑率领两万多辽军投了赵宋王朝,宋军的实力又强了。
第五个噩耗,各支勤王军还杳无音讯。
得知这些消息,耶律延禧当场发怒,将主张据城而守的萧常哥、耶律和鲁斡等人骂了个狗血淋头。
当初,萧常哥、耶律和鲁斡等人之所以有信心守住燕京城,主要就是因为有宛平城和析津城跟燕京城相互为援,又说援军很快就会到。
可宋军一来,就攻下了宛平城和析津城,萧胡睹姑又率大军投宋,援军又不知道什么时候来。
这他们不彻底成为瓮中之鳖吗
萧常哥、耶律和鲁斡等人也没料到事情会这么发展。
说老实话,要是知道会这么发展,他们肯定不会阻拦耶律延禧北幸,让辽国陷入如此被动。
可事已至此,再说这些,只能被视为是推卸责任,所以他们只能任由耶律延禧发泄心中的不满。
等耶律延禧骂完,萧奉先出列,说道:“唯今之计,当以全我大辽江山社稷为先,臣以为,须即刻派使臣前往宋军,求见宋主,商讨议和事宜。”
耶律延禧看向萧常哥、耶律和鲁斡等主战大臣,问他们:“你们以为如何”
萧常哥分析说:“今敌势方锐,吾大兵未集,不可以不和。可是,和须有策,得策则我大辽之势遂安,不然则祸患未已,宗社安危,在此一举!去议和之人,当有勇有谋,不然,恐误国事也。”
接着,萧常哥又进一步分析形势,反复强调不可割地,也不可过多许诺金帛。
萧常哥说:“宋人窥视我南京、西京、平州日久,此去议和,他们必张大声势,索要此三地,以窥测我大辽反应。我大辽若不为之动,措施处置合宜,他们当戢敛而退;如朝廷震惧,所求一切皆答应,他们则知我大辽无人,必更加觊觎,如此则忧患未已也。首先不要慌,要有定力,然后才能应对安危之机,愿陛下审定之。”
也知道燕云十六州重要的耶律延禧,点头答应。
经过商量,耶律延禧派驸马萧勃迭和左企弓前去宋军中求和。
因为赵俣要来了,与辽国和与不和,郭成他们这些前线将领根本就做不了主。
于是,郭成他们继续按照计划,攻打燕京城。
不同于之前被轻松炸开的城池,燕京城作为重要的城市,其城墙在建造时采用了坚固的材料和合理的结构,以抵御外敌入侵。
即使炸药包有一定威力,也需要多次爆破才能对城墙造成足以让军队通过的缺口。
而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被敌方发现并进行防御。
关键,因为之前那些场战斗,辽军已经知道宋军中有炸药包这种攻城利器了,所以,他们采取了各种措施来应对炸药包的攻击,如加强城墙巡逻,及时发现并破坏炸药包;在城墙周围设置障碍物,阻止宋军接近城墙放置炸药包;利用护城河等防御设施,增加宋军接近城墙的难度。
郭成以新投赵宋王朝的辽军为攻城主力,开始填充护城河,为接下来的真正的攻城做准备。
新投的辽军不听命令
那要督战队是干什么的
不向前冲锋的原辽军,一率直接射杀,不需留情。
闲言少叙。
在赵俣到来之前,郭成等人一直在不分白天黑夜地填护城河,并且在做试探性的攻城。
赵俣来到燕京以后,郭成等人才将辽使萧勃迭和左企弓送过来,继续填护城河攻城。
九月初七,赵俣在斋宫中见了萧勃迭和左企弓。
赵俣坐在龙椅上,萧勃迭和左企弓等行大礼过后,拿出来了两份文书副本,呈献给赵俣,萧勃迭用流利的汉语说:“此乃真宗与仁宗皇帝以及我朝昭圣皇帝誓书,我朝陛下令我念给陛下一听。”
赵俣一愣,他没想到,辽国竟然将《庆历和议》和《澶渊之盟》给拿了出来。
宋仁宗庆历二年,辽国乘北宋与西夏交战之机,派使者前往赵宋王朝,要求割地。经过双方多次谈判,最终达成协议。和议规定:赵宋王朝每年给辽国增加银十万两、绢十万匹,以“纳”的名义交付;双方维持原有边界,不得在边界增筑城堡、开挖河道等。
至于宋真宗在景德元年与辽国在澶州签订的《澶渊之盟》,更是彻底开启了赵宋王朝用岁币换取北方边境和平的耻辱模式。
赵俣没想到,在这个节骨眼,辽国竟然把《庆历和议》和《澶渊之盟》给拿了出来。
赵俣心里跟明镜似的,辽国想说的是,两国约好“沿边州军,各守边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等等。
可等萧勃迭念到“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十万匹,银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令三司差人搬取至雄州交割……”赵俣就沉着脸叫停了萧勃迭:“停!”
接着,赵俣面沉似水地说:“朕未提岁币,你朝竟敢先提岁币,好好好,既然如此,你朝先把岁币连本带利还给朕,再谈议和一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