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谈条件(1 / 2)
贷款一千万是贺兰与陈进峰、张松年多番讨论后确定的数额。保守估计这个数目完全能够支撑调味品厂从建厂到正式投产的全过程。
然而一千万在谈卫平眼中却显得捉襟见肘,他建议贺兰直接贷款两千万,一步到位收购酒厂。
“两个厂子对比下来各有优劣,榨油厂虽然市场客户比较稳定,但厂区面积小,将来如果扩大厂区面积花费会比较高。酒厂呢,因为不是自酿酱香型白酒,所以在本地一直打不开销路,但是一来厂区面积大,二来作为政府扶持企业,破产改制的话会有相关的税收优惠。”
贺兰一听税收优惠立刻来了兴趣,问道:“所以你觉得我们应该收购酒厂?”
谈卫平双手交叉置于身前,沉吟片刻说道:“如果我是你,要成立的调味品厂毕竟是一家个体私营企业,起步阶段步子不宜迈得太大,相比之下榨油厂更保险一些。”
“但是如果换做我自己来做这笔买卖,我是肯定要买下酒厂的。不提其他,单单是酒厂那块地皮,将来的升值空间一定非常巨大,必定稳赚不赔。”
张松年沉思许久,问道:“酒厂的税收优惠是否有相关条件限制?”
谈卫平微微一笑,道:“没有条件限制,但有个不大不小的麻烦需要解决。”
“什么麻烦?”贺兰问道。
谈卫平道:“平账。”
之前酒厂正常生产时,上头摊派下来许多产值指标。酒厂为了完成任务,累计虚开了将近一千万的农产品发票抵扣增值税。
本来上头承诺将来可以用各项补贴政策来为酒厂平账,可惜一朝天子一朝臣,换届后这个承诺自然作废了。
酒厂本就入不敷出,于是也就顺其自然地倒闭了。厂子虽然倒闭了,但虚开发票的漏洞还存在,这笔账理所应当着落在改制后的企业头上。
“补缴增值税加上滞纳金,大概需要三四百万左右。”谈卫平说道。
“呵呵。”贺兰毫不掩饰地冷笑,用筷子将碗里的鱼肉戳得稀巴烂,“上一届的承诺不可信,这一届难道就值得相信了?”
周幼琳悄悄碰了碰她的手臂,覆在她耳畔说道:“这一届领导班子带头人是看着卫平长大的表哥。”
贺兰立刻收起讥笑,轻咳一声说道:“当然了,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一颗红心跟党走是应该的,相信伟大的祖国母亲一定不会让她的孩子吃亏。”
谈卫平呱唧呱唧拍了两下巴掌,说道:“贺厂长见风使舵的本事登峰造极。”
贺兰微笑回应:“您过奖。”
第二天谈卫平安排人带领贺兰一行人去实地考察,先去的榨油厂。榨油厂位于市郊附近,与陈庄村在卫宁的地理位置差不多,不过路况明显不如卫宁。
榨油厂占地面积大约三千平方米,属实是有点小,所以厂房布局十分紧凑。习惯了汝辉宽敞明亮的生产车间,乍一看到家庭作坊式的老旧厂房贺兰和张松年不约而同皱眉。两个人全程几乎没怎么说话,走一走看一看,具体事宜一句没问就忙不迭告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