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5章 泛舟之役(2 / 2)
此时丕豹立即出来反对,丕豹呆在秦国就是要找机会一为父亲丕郑报仇。
丕豹于是上前道:“君侯,我是晋国人,自然最了解晋国,晋国人不讲情意,只有利益,从上到下全是自私自利之人。
国君夷吾暴虐无道,淫乱后宫,薄情寡恩,毫无信誉可言,所以上天才降临灾难惩罚晋国君臣。
现在我们可趁着晋国饥荒内乱之机,一举出兵攻打绛城,将夷吾废掉,另立国君,这是天赐良机给秦国。”
公孙枝则反对道:“仁者不乘他人之危获取利益,智者不凭侥幸之机取得成功。
晋国遭此大难,晋国百姓现在都期盼秦国帮助晋国,如果此时秦国出兵攻打晋国,势必引起晋国国人愤怒。
秦君不但见死不救,还要“乘饥发兵”,晋国百姓就会忘记了夷吾的过错,反而把罪责归咎于秦国。
到时候君臣一心,百姓一体联合抗秦,秦国不但打不赢这场战事,反而还会落下一个落井下石的恶名,依微臣之见,还是答应借给晋国粮食为好,并且越快越好。”
秦穆公听完了群臣的议论,思忖许久,然后说道:“诸位说的有道理,这忘恩负义的是晋国国君夷吾,忍饥挨饿的确是晋国百姓。
我不能因憎恨晋国国君,就眼睁睁的看着见晋国百姓遭受饥荒,此乃不仁之举。如果趁着晋国饥荒发兵,此乃不义,我们应该立即发粮救援晋国”。
于是秦穆公当即下令从粮仓中提取粮米数万担,紧急救援晋国饥荒,史称“二救晋难”。
公元前647年十月,秦国派了大量的船只运载万斛粮食,从秦都雍城(今陕西凤翔)出发,沿着渭水自西向东五百里水路押运粮食。
随后换成牛车陆地车运,横渡黄河之后,再改由晋国汾水一路漕运北上,直达晋国首都绛城。
运粮的舟帆和车辆从秦都雍城到晋都绛城,八百里路途首尾相连,络绎不绝,史称“泛舟之役”。
晋国境内,灾荒肆虐,饿殍遍地,百姓们生活苦不堪言。就在这生死存亡之际,秦穆公展现出了非凡的仁德与胸怀,毅然决定发放粮食援助晋国,拯救万千苍生于水火之中。
当晋国的百姓听闻这个喜讯时,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他们纷纷奔走相告,喜极而泣。
街头巷尾,人们聚集在一起,感激涕零地念叨着秦穆公的恩德。“秦穆公真是我们的救命恩人啊!”、“如此宽宏大量之人,世间罕见呐!”这样的话语不绝于耳。
秦穆公不计较昔日两国之间的恩怨情仇,以仁厚之心对待晋国百姓,这种高尚的品德迅速传遍了整个天下。
各诸侯国闻知此事后,皆对秦国刮目相看,对秦穆公更是敬佩有加。
原本对齐桓公尊崇备至的诸侯们,此刻也开始将目光投向了这位有着圣贤之风的秦国君主。一时间,秦穆公的威望如日中天,甚至有直逼齐桓公之势。
远在绛都的晋惠公得到消息后,心中亦是大喜过望。他深知此次若不是秦穆公仗义相助,晋国恐怕早已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于是,晋惠公赶忙派遣使者携带重礼前往秦国雍城,向秦穆公当面致谢。
使者一路马不停蹄,终于抵达了雍城。见到秦穆公后,使者恭敬地转达了晋惠公的谢意。
并信誓旦旦地表示:“此次晋国遭受饥荒之苦,承蒙贵国慷慨解囊,施以援手。
待饥荒过后,我国必定谨遵承诺,加倍报答秦国的大恩大德。从今往后,愿秦晋两国世代友好,永结同盟。”
秦穆公微笑着听完使者的话,微微点头,表示接受晋惠公的道谢和承诺。他语重心长地说道:“邻邦有难,理应相助。希望今后秦晋两国能够相互扶持,共同发展,造福两国子民。”
随着使者返回晋国,秦晋关系再度升温,两国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而秦穆公因这次善举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尊重,成为了各国诸侯心目中的一代贤君。
欢迎阅读下一章,以怨报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