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为什么走向衰败(1 / 2)
“皇帝?!”
朱标也意识到失言,暗骂自己太过疏忽。
一时不慎说漏了嘴。
见朱政表情古怪,朱标急忙清了清嗓子,
随即迅速编造借口,慌忙解释道:
“我是说,假设是你的话……嗯,
你想看到一个怎样的大明?
或者你觉得当今大明有哪些不足之处?
如果未来你掌权,你会如何施政?”
担心朱政多疑,不敢坦诚,朱标又补充道:
“我认为你才智非凡,治国理政颇有天赋。
提出的底薪加奖金、考核淘汰等制度,
极大提升了官员效率,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军人伤残及转业政策也很有智慧。
你在治国方略上有许多独到见解。
所以我想和你聊聊,或许能让我有所启发。
别担心,有什么想法都可以直说。
谈谈如何让大明超越历代,永续强盛。”
“永续强盛?”
朱政摇了摇头,露出一丝苦笑。
世间何来永固之国?不过是盛衰轮替罢了!尤其在这封建之世,更是如此,难有长久维系者。然而,华夏民族虽不能永续王朝,却能与天地共存。若于大明立基之际有所作为,减轻后世苦难,此乃朱政所愿。
欲将先进之思想播撒全国,必先说服权贵,方可推行。不如借此契机,与朱标聊聊,或许能见奇效。于是,朱政稍作思索,缓缓说道:“殿下垂询,政不敢辞。”朱标目光鼓励,朱政眸中精光一闪,淡然言道:
“殿下亦知,祖父曾教我读史。自西周至前元,两千年间,阅尽兴亡成败。政得益良多,然亦觉疑惑——为何周朝享祚八百年,后世仅汉室勉强四百年,余者多不过两三百年,甚至更短,何哉?”
朱标闻言一怔。若非朱政提及,他竟从未深思此问。从小受教于宋濂、李善长等名儒重臣,他们讲史多论君主如何勤政爱民,鲜有触及王朝寿命之根本。
朱标陷入沉思,许久后似有所悟,试探问道:“莫非因周汉行分封制所致?”
朱政微笑摇头:“表面似是,实则不然。且汉室七国之乱后,已非纯粹分封矣!”朱标皱眉思索,最终无奈苦笑。见朱政含笑自信,不禁好奇问道:
“贤弟可曾觅得解惑?依你看,其中的根本究竟为何?”
“土地!”
朱政轻笑一声,随后目光灼灼地道出二字。他语气坚定,字字分明:“正是这最普通的土地,却成了困扰我中华数千年的头号难题!也是历代王朝气数断绝的根源所在!与君王是否英明并无太大关联,也和国力强弱无关。哪怕明君当朝,贤臣辅佐,国家鼎盛,只要土地之患未除,终究难逃怪圈!至多两三百年,便又覆灭!这是谁也无法左右的命运!唯一的差别只在于,各朝各代的状况不同,拖延时日长短罢了,最终都逃不过消亡的结局。”
“放逐吧!”
“呼——”
朱标听罢,不禁倒抽一口凉气,眼中满是震惊之色。原来,华夏数千年来最根本的问题竟是土地?限制历代王朝气运的,也是土地?且不随人愿!终将步入怪圈,无法逃脱!此言犹如推翻了朱标几十年的认知!不仅是他,就连如今满朝文武、名震天下的硕儒,乃至朱元璋自己,也都未曾料到。众人的共识向来认为:盛世源于圣君功业,贤臣辅弼,国威四海。而衰败则始于昏君无能,官场腐败,民生凋敝……可如今朱政却说,这些都是表象,最深层的问题,是土地!若解决不好,终究难逃倾覆!
朱标对土地的重要性并非全然无知,甚至可以说,历代有识之士早已关注到这一问题。毕竟民以食为天,无地则无根;国以民为本,民心不安,则社稷难稳。然而即便他对此高度重视,也从未想到土地竟有如此威力,竟能束缚住千年以来的王朝兴衰!
一时之间,朱标怔在原地,神情恍惚。
朱政见状并未多言,毕竟这样的宏观视野,是受制于时代的朱标等人难以理解的。于是他继续说道:
“殿下不妨思量,昔日始皇帝,何等雄才大略!文治上,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成就文化一统;武功上,横扫六国,何等壮志豪情!可即便如此,秦朝不过二世而亡。为何?归根结底,还是土地未能妥善处置啊!”
举剑斩浮云,诸王皆西至!
北伐匈奴,南定蛮夷,吞并六国,一统四海!
这般功业,却未能延续至三代而终。
莫非是因秦二世无德?